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,春节是最为盛大的节日,每年临近春节,无论漂泊多远,游子们都要赶回家乡,与家人团圆过年,一起见证新年的到来。从腊月里一直到正月过完年,前前后后要忙活一个多月。在过年这段时间里,有着很多的传统习俗,从饮食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大有讲究,人们乐在其中,为新的一年祈福祷愿。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
大年初一讲究与家人团圆,享受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光,到了大年初二,人们就要开始走亲访友,通常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,这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。初二一大早,女儿女婿就要带上提前为父母准备好的礼品,赶回娘家,与父母团聚。而娘家的父母则早早地开始准备女儿女婿爱吃的饭菜,也会给小外孙们准备好红包,出门大老远去迎接女儿的到来。
大年初二为啥吃面
家人欢聚,少不了吃吃喝喝来助兴,而在过年期间,吃什么大有讲究。俗话说“初一饺子初二面”,大年初二,老传统讲究要吃面。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为啥要吃面?另外一句俗语很好地进行了解释,那就是“迎长送短”,这里的长和短分别指的是面条和饺子,女儿回娘家,要吃一碗迎风面,面条顺顺长长,象征了亲情友情爱情长长久久,另外面条口感顺滑,人们希望新一年的日子能像面条一样顺顺当当,诸事大吉。而人们离开的时候要吃饺子,则是希望分开的时间能够短一些,表达了人们对于聚长离短的期盼。也有说“上车饺子下车面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
大年初二,父母要给出嫁的女儿做上一碗面,寓意生活顺顺当当,也祝福女儿和女婿能够长长久久。不仅如此,这碗面还有着很多其他的讲究,满含了父母对儿女的祝福。下面就来跟大家详细分享,关于大年初二吃面的规矩,“2要2不要”,老传统别忘了,一起来看看吧~
【2要】
初二的面要用初一包饺子剩下的面来做
大年初一吃饺子,讲究有很多,其中一点就是包饺子的面和饺子馅都不能全部包完,分别都要剩下一些,压到锅里,以示年年有余。这剩下的面带着满满的祝福,不能浪费了,到了大年初二擀面条的时候要用上。所以我们在大年初一包饺子的时候,要多和点面,并且要稍微和得硬一些,这样在大年初二擀出来的面条才够爽滑顺畅,口感筋道。
初二的面要过凉水
面条煮熟以后,捞进碗里,很容易黏连,导致口感不够筋道顺滑,容易断,不吉利。所以我们在煮熟以后要过1-2遍凉水,这样面条在一热一冷的作用下,就会变得顺顺滑滑的,拌上调好的卤,吃起来才筋道好吃。当然为了避免肠胃受凉,我们也可以将煮熟的面条在温水里过一遍,与过凉水的效果大差不差。
【2不要】
初二的面不要碎不要断
初二吃面图的就是长长久久,顺顺当当,所以大年初二的面最好不要断了或是碎了,否则是不吉利的。
下面来跟大家分享2个小技巧,来避免面条容易断的问题。
①和面小技巧:我们在和面的时候,可以加入一些食盐进去,食盐可以增加面团的筋性,使和出来的面团延展性更好,无论是擀皮包饺子,还是擀面条,都不易破皮断裂。一般来说一斤面粉的话,放3克左右的盐就可以了。
②煮面技巧:煮面条的水要宽,也就是要多放些水,在水开以后,我们可以先加入一小勺食盐,搅拌至融化,这样就变成了淡盐水,我们再下入面条,轻轻挑动几下,由于食盐的加入,增加了水的密度,面条就不容易黏在锅底了,飘起的面条受热均匀,更容易煮熟,这样就避免了煮得时间太久而使面条变软,断裂或碎掉。
另外面条的表面通常会有一些干面粉,我们在下锅的时候可以抖一抖,避免面粉太多导致糊锅。
不要吃没有彻底煮熟的面条
有的人喜欢面条的口感硬一些,在煮面的时候,时间会比较短,另外大年初二,人们都希望能讨个好彩头,为了避免将面条煮至软烂,会特意早点捞出来,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,无论如何都要将面条彻底煮熟再食用,生食面条难免对肠胃不利。我们可以在出锅前夹起一根,如果用筷子可以夹断,并且没有白芯,就代表面条已经熟透了。
下面来跟大家分享一碗葱油麻酱面的做法,虽然用料简单,但是保证你一次一大碗不够吃,一起来看看吧~
食材:香葱2棵,小米椒2个,生抽2勺,陈醋1勺,蚝油半勺,白糖小半勺,食盐少许,芝麻酱1大勺,食用油适量
1、把2棵香葱洗干净,然后切成长段。小米椒洗净以后切成小圈。
2、锅内加入一些食用油,同时放入葱段,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,期间注意用筷子翻动翻动,让葱段受热均匀,一直将葱段炸至焦黄,关火。
3、将生抽,陈醋,蚝油,白糖,小米椒倒入锅中,然后搅拌均匀,葱油就炸好了。
4、将芝麻酱放入碗中,加入一些食盐,然后一点一点加入清水,每次加入后,都用筷子或勺子顺着一个放馅不断搅拌,让芝麻酱充分吸水,变干以后,继续加水,一直将芝麻将稀释到具有流动性,质地细腻,继续搅拌不再变干,香味就彻底释放出来了。
5、最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,准备一些配菜,我切了一个西红柿,还有一些之前腌好的萝卜条。
6、煮好的面条,过一遍温水,然后捞入碗中,加入葱油,以及调好的芝麻酱,搅拌均匀,放上自己喜欢的配菜,就可以大口享用了。每一口都顺滑筋道,口齿留香,象征了我们的日子顺顺当当,有滋有味。
来源:小茉莉美食记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