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菜市场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,琳琅满目的肉类无疑是很受欢迎的,成为了我们餐桌上的常客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肉类都值得购买和食用,有些肉看似诱人,实则问题大了,就连卖肉的老板都对它们避而远之,可不少消费者却还在盲目购买。
下面阿木就为大家盘点菜市场里卫生质量堪忧的5种肉类,看看有没有你中招的。
绞好的肉馅使用起来非常方便,很多人会买来包饺子、包子等,但这种肉馅的卫生状况却常常令人担忧。
有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,把各种来源不明的零碎肉混在一起,这里面说不定就有槽头肉、淋巴肉等劣质肉或者已经不新鲜的变质肉,这些肉不仅口感不佳,更容易带来健康隐患。
再看看加工肉馅的绞肉机,大多都没有好好清洁过。那些残留的肉渣,简直就是细菌的“培养皿”,细菌会在里面疯狂繁殖。如果不同的肉类在同一台绞肉机中加工,还容易造成交叉污染。
同时,绞好的肉馅在销售过程中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。由于没有包装,肉馅直接暴露在空气中,容易吸附灰尘、细菌等杂质。而且菜市场人员流动频繁,肉馅很容易被顾客触摸,脏上加脏。
冻鸡腿、冻鸡翅这些冻货,在菜市场的冷柜里可常见了。不过,你可别被它们看似正常的外表骗了。
它们经常一冻就是很长时间,长时间待在低温环境里,虽说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被抑制了,但像李斯特菌、耶尔森菌这类耐低温的微生物,仍能在低温环境中存活并繁殖,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。
而且,在冷冻的时候,肉里面的水分变成冰晶,就像一把把小“利刃”,把肉的细胞结构破坏得七零八落,这不仅导致肉的营养成分会在解冻时大量流失,这些受损的细胞还可能成为微生物滋生的“温床”。要是解冻的方法不对,微生物繁殖得就更快了。
另外,有些冻货的质量在冷冻之前就不怎么样,冷冻只是把它们变质的过程延缓了一下,本质上还是 “问题肉”。
冻海鲜,尤其是那些包冰衣的鱼肉和长期冷冻的大虾,往往也是卫生的重灾区。
一些不良商家会利用厚厚的冰衣掩盖不新鲜的鱼肉,这些鱼肉在冷冻前可能已经变质,含有大量的细菌,一旦食用,可能会引起腹痛、腹泻等不适症状。同时,对于外行来说,处理后的鱼肉实在难以分辨种类,有些商家可能会以次充好,用便宜的巴沙鱼冒充龙利鱼、鳕鱼等价格更高的鱼类。而且鱼身上的这层冰衣还特别压秤,白白增加了消费成本。
还有那些长期冷冻的大虾之类的海鲜,不仅蛋白质在低温环境中变性,细胞也被冰晶破坏得失去了弹性,口感和营养都大打折扣,甚至还会变质,食用后很容易引发胃肠道不适。
内脏类的肉,像猪肝、猪肺等,不少人都喜欢吃,觉得它们别有一番风味。但是,这里面的卫生风险可不小。
这些内脏一般是动物体内的解毒或者过滤器官,就像一个个“垃圾回收站”,会把农药残留、兽药残留、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都富集起来。但因为内脏的结构复杂,对脏东西的吸附性强,清洗起来特别麻烦,很容易残留有害物质。
若是长期食用清洗不彻底的内脏,身体可就遭罪了,不仅可能会给肠胃带来较大的消化压力,容易出现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还可能感染细菌和寄生虫,甚至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。
鱼丸、肉丸、虾丸等散装丸子在菜市场随处可见,五颜六色看着挺诱人,名字听起来也好像有很多肉,但实际上里面的肉含量极低,大部分是由淀粉、食品添加剂、香精等混合而成,不仅没什么营养,吃多了还会对身体不好。
而且散装丸子通常没有明确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消费者难以判断其新鲜程度。再加上不同批次的丸子可能混在一起卖,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,一不小心就容易买到不安全不新鲜的丸子。
俗话说病从口入,大家在日常买肉时一定要多长个心眼,尽量选择来自正规渠道的新鲜肉类,少吃那些存在卫生和健康隐患的肉类,享受美味的同时,也要守护好健康哦。